校友风采丨孟德宏教师是我一生无悔的事业

人物介绍

孟德宏,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古典文献学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对外汉语系主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研究员。自年开始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历任美国达慕思大学、特拉华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英国伦敦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院校汉语学习项目主讲教师;曾为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国家侨办等各级教育机构培训国外汉语教师逾千人。兼任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我们的文字》学术顾问、中数传媒巡展《汉字里的中国》撰稿人、“大美汉字”基础教育阶段《汉字读本》策划及学术顾问、“中国青少年国学大赛”评委及学术顾问等职务。

年的盛夏,一位辽宁的高三少年郑重地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下了六所师范大学。排在第一的,是享誉全国的北京师范大学。那时候,孟德宏并不知道,他将考出超过北大分数线的好成绩,也没预想到他将与这所国内顶尖的师范大学结下十年、甚至是终身的缘分。

图中右三为孟德宏

“师大给了我一笔无与伦比的人生财富”

孟德宏从小就想当老师。他的母亲就是一位老师,看到母亲和学生亲近的关系,目睹她一生从教的成就,孟德宏被深深触动。年,北师大中文系只在辽宁省招两个文科生,孟德宏以投档第一的成绩被录取。那时,他的愿望非常朴素,就是毕业后回到当地做一名普通的初中老师。

入校报到时,中文系学生会主席马嘉宾看见孟德宏,立马热情地把他的行李全部接了过去。进入师大的第一天就遇到“陌生人”的善意,这让孟德宏在异乡收获了第一份感动,路途的疲惫随之烟消云散。在那之后,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孟德宏都同样以温暖的姿态待人,回应所有人的关心与帮助。

关于师大印象最深的,还是影响孟德宏一生的老师们。回想当时的课堂,情境犹在昨日。讲授文字学的邹晓丽老师是俞敏先生的弟子,当时她罹患类风湿,不能走路。教室又在教二二楼,没有电梯。每到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就会齐心协力地把邹老师搀扶到教室;杨联芬老师讲授鲁迅,慷慨激昂,听得同学们热血沸腾;李正荣老师的学术观点和态度、对外国文学的评价,带给了孟德宏深远的影响;王宁先生虽然没有给孟德宏上课,但他听了很多先生的报告。王先生时任首都女教授联谊会会长,给女学生开了很多课,有一次孟德宏作为师大校报的编辑前去采访,有幸成为了全场唯一的一个男学生。

在师大生活,人文关怀是对这些在外求学的学子最好的心灵慰藉。孟德宏的宿舍有七个人,基本上都是穷孩子,为了给家里人省学费来到师大。孟德宏至今都忘不了师大食堂八毛钱的豆芽菜和免费的玉米粥,前段时间回学校,发现这种传统竟然还在。“这就是师大一种朴素无华的精神,对穷苦孩子的关心一直存在着。师大很低调地做着关爱学生的工作,维护家庭经济相对没那么好的学生的自尊。这就是师大对于人的关怀,是一种基因的延续,在民国师范馆的时候可能就有这样的传统。师大对我的精神关怀和教导都体现和落实到细微的小事上,不是只停留在言语层面的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和关爱……这都是师大教给我的,是我收获到的一笔无与伦比的人生财富,也是我对师大有这么强烈的归属感的原因。”

在校期间,孟德宏参与了许多学生活动,担任过大合唱的指挥;参加过北京大学生万人黄河大合唱,那时候,同学们一边唱一边激动地流泪,那种强烈的归属感成为最美好回忆盈漫在孟德宏的青春岁月里。除了活动本身,一起参加活动的人也是十分有趣,对于孟德宏来说又有着别样的意义。中文系94级毕业二十周年聚会的时候,孟德宏与同学们回到了当初上课的辅仁校区,他为聚会写了很多首诗歌,过往的时光、同学的情谊从平平仄仄的诗行中缓缓流淌。有的诗歌还被同学谱成了吉他曲,很有纪念意义。

本科期间孟德宏报名参加了陕西支教扫盲活动,做了一名今天的“白鸽志愿者”。在张志斌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去到红色圣地延安扫盲。那是西渠村一所很小的学校,各个年级都有,但一个年级却只有一两个学生,全校也只有一位老师——校长王思明。王老师因参加全国教师大会被媒体报道,从此被更多人知道,大家把他称作“圣地红烛”。通过这次活动,孟德宏明白了,有一群无私奉献的老师与中国乡村学生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最艰苦的大地扎根。在那些地图都无法精确标注的教室里,因为他们的存在,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力量,他们在为民族未来而教。这一份认知,可以铭记终身。

“师大给了我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学位、更亲密的朋友。但最重要的是,给了我可以相伴一生的人”。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孟德宏认识了自己的爱人,毕业后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年,他们回来参加了校友会举办的伉俪校友回母校活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给彼此戴上刻录了校训的戒指:相视一笑间,一切还是初相遇的模样。

“学生认为我是一个好老师,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毕业时,孟德宏拿到六个offer,而他选择继续留在高校,从事行政工作,这样每天依旧可以和学生打交道。但是身在学校却远离了讲台和教学一线,孟德宏心里直犯痒痒。于是,已做了父亲的他毅然决定重回师大读书。出于对古代文化尤其是文字学的热爱,孟德宏在硕士期间选择攻读文献学。他的硕士论文研究元代理学,成果扎实,至今仍被诸多学者引用。考虑到文献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图书馆整理古籍,就业面相对狭窄,依旧不能完成他的教师梦,孟德宏当机立断,再次“突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次他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既可以做一些研究,同时又靠近教学一线,可以和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虽然博士期间没有再从事文献学研究,但是硕士期间打下的坚实专业基础,这让他去哪讲课肚子里都有“货”。

孟德宏的课堂因风趣幽默而闻名于整个北外校园。每个学期,他都会开一门全校性的通选课,选课名额限定在一百人以内。这门课非常火爆,很多没有抢到的同学给孟德宏写信要求旁听,无奈教室容量有限。“晚上的课要持续到到九点半,那时候整个人其实已经比较累了,但学生们每节课结束时都会鼓掌。那个讲台就像有魔力一般,站上去的那一刻,就精神焕发,浑身都是劲儿”。对孟德宏而言,有多少荣誉称号并不重要,发多少工资不重要,能够被学生认可,被学生记在心里,被学生认为是一个好老师,这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体系,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凝聚了丰富深厚的中华文化。“汉字中蕴含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密码,掌握汉字,人们便掌握到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这些年,孟德宏的课堂早已经走出北外,走向了世界。他为世界各地的人开课,讲解汉字、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他曾专门赴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为汉语教师做专业培训,也曾应孔子学院拉美中心之邀为拉美地区汉语教师授课。除此之外,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邀请他为美国、法国等华人学校做定制的专题培训,在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侨办,孟德宏专门负责培训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华语教师。在这一次次培训、一次次授课中,孟德宏积累了丰富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经验与国际汉语教师培训经验,也用努力让汉语走向了世界舞台。

孟德宏创造了独特的第二汉语教学法,有效利用英语来学汉字、用汉字来学英语。他说:“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虽然是教学,但背后却是不同的文化。中国人打招呼用‘你好,吃了吗’,西方人用‘hello,goodbye’,这背后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形态。但不同语言的背后,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习惯和认知特征也一定存在某种相通性。追溯单词的源流,就可以找到文化沟通的密码。”运用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像似性、隐喻和转喻等理论,通过揭示词源意义相通性,可以加强我们对第二语言中词汇的物理与心理特征的理解,并帮助我们分析。孟德宏举了几个例子,如毛笔的“笔”下面有个毛,是用动物的毛做的,而英语单词的“pen”考证词源后其原料也是毛做的,不管是猪毛还是鹅毛,比如“妻”字里面记录的故事,跟英文里的“bride”一样。小伙子带着女孩,骑着大马向自己的家飞奔而去,因为他是ridingahorsetobringthegirl,他的动作是bring和ride,所以这个女孩自然也就是bride了!这样的汉英对比,比较受留学生欢迎,也更容易被理解。

孟德宏讲道:“文字能够拉近不同人群之间的距离,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反映,既是载体,又是文化本身。在语言文字的对比里找到这种共通性,这也使得我的教学充满了趣味。在我的教学里,充满了对比的视角,它们把我的研究方向和专业所学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我所了解的中国文化”

研究汉字、做学术在很多人看来很枯燥,如同苦行僧,孟德宏却乐在其中。“我喜欢做这件事,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有利于科普,有利于功德,有利于专业知识的传播。”从一名高校专业教师的角度,孟德宏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公众做一些科普。“现在的民间科普很多,自媒体很多,有很多不太正确的信息在互联网传播,我愿意把自己专业的知识分享给更多人。”从一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教师的角度,孟德宏觉得自己有义务助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孟德宏运营着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