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向左,Costco向右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Wise财经,作者

子江,编辑

阿sea

01为何都在抢购?

在抢购历史上,曾有两家公司被迫停止营业,一家是苹果,一家则是Costco。

如今,排队抢购导致停业的不再是苹果,而是Costco。

时间拨回到9年前。

年9月,苹果iPhone4正式发售,在位于北京三里屯的苹果零售店内涌入了大量前来扫货的黄牛,一度导致场面混乱失控,苹果方面不得不采取关店的形式确保现场安全。

就在一年后,iPhone4S发售之时,同样是北京三里屯,两名前来扫货的黄牛因对排队问题而大打出手,苹果方面不得不采取关店措施,但这激怒了一些在场消费者,有甚者向该零售店投掷鸡蛋等物品,场面再度失控。

“的确是这样的,因为苹果前几年都是排队购买的模式,不像现在是预约购买。”《Wise财经》联系了早在年便参与抢购的一位黄牛,他如实说道。

彼时的苹果被笼罩在光环下,显得熠熠生辉。

“很多人都靠它发了家,这是真事。”徐海滨讲到他当年抢购苹果时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因为苹果品牌的高利润、高溢价,前来各大零售店扫货的黄牛络绎不绝。

中关村、木樨园等地也一度成为他们的常驻之地。每天往返于两地的次数不少于5次,多时能达到10次之多,每个黄牛将机器“扫回”后每人便能获得-元不等的辛苦费。

由于苹果当时的产能有限,供给端无法平衡,进而导致零售店与市面货源紧张,大多数消费者不得不依靠这些线下经销商们购货。

而当时,一台iPhone4的溢价在-0元之间,也就是说,经销商们每卖出一台机器便可获得此利润,如此可观的利润让一些普通消费者看红了眼。

“都是雇人去排队买,一个人50-,剩下都是我们自己的。”徐海滨对《Wise财经》回忆起当年。那年,光靠做黄牛倒卖苹果这一生意他便赚了20万元。

不仅在中国,去年8月,马来西亚一家苹果经销商挂出iPhone5S只需50美金的广告牌,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同时也可以将积压的库存清仓。

令商家意想不到的是,当天竟然有过万人来排队抢购,顾客像潮水一般涌入商店内,现场异常混乱,为安全起见商店不得已被迫关门。

如今,苹果的光环褪去,我们虽然还能看见苹果新机发售后站在零售店外的黄牛们,但属于苹果的抢购时代已然过去。

苹果老矣,只好把“抢购”的机会留给了与它年龄相当的继任者——Costco。

8月27日,Costco在上海闵行开业。虽然门店地处偏远的“闵大荒”,但这依旧无法阻挡上海市民的热情。当日,Costco为闵行店预备了余1个停车位,但开业不过一小时,停车场等位就需要3小时,周边交通基本瘫痪。

然而,仅仅营业了半天的Costco就宣布暂停营业。Costco的火爆,令所有人震惊,一度失控的抢购场面不亚于来自同一个国度的苹果公司。

《Wise财经》就此向一位上海朋友求证,他回答道:“这个场面要比苹果刺激多了,完全就像不要钱一样的疯抢。”

在开业当天,他几乎排了3个多小时的队才勉强挤进Costco,刚刚没买几件商品就被通知要暂停营业,原因是人流过大,场面失控。“你无法想象到这种疯狂,只有亲自体会才知道。大多数都是来抢茅台酒的,肯定有黄牛。”

无论是苹果还是Costco,或许前来真正购买的物品的人只有一部分,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抱着“利益心”而来。

虽然Costco与苹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家零售企业,而后者则是一家高科技企业。从行业来看似乎两者不会产生任何交集,但从本质来讲,他们最终是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在亚马逊等电商的冲击下,Costco是全球为数不多实现增长的线下零售。其股价也是一路向上,20年涨了10倍之多。它像高科技公司苹果一样,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零售业的宠儿。

Costco一度站在了中国零售业的最高点,但是,在中国市场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下,Costco是否会从高点跌落谷底,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目前可知的有:家乐福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了苏宁,麦德龙也相继出售了中国业务,沃尔玛从年起关闭了73家分店……Costco能在这些先行者之后闯出一条“中国坦途”吗?

02都为了“利”

无利不起早,百事利当先。

每位早起者目的不同,心态有别。农民想多干活,商贩想多卖货,百姓想买到更便宜的商品……而Costco开业这两天的低价战略正中一些人下怀。

目前,Costco凭借几个月来在上海的造势,已初见成果。自7月1日开放会员申请后,闵行店已积累数万名会员。当然,作为营销手段,Costco的会员年费在开业前为元,开业后元。

然而,在各大国际零售巨头撤出中国之际,Costco却逆流而上,究竟为何让它如此火爆?

《Wise财经》认为,主要还是源于极低的价格,这是能让每位黄牛以及消费者参与其中的低价战略。

实体店在上海开业后,Costco便打出低价牌,无论是食品还是百货商品都在进行大促销,无论是元的茅台飞天,还是白菜价的爱马仕包,亦或是海鲜和牛肉,其价格都远低于市场价,低价战略再次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胃口。

在中国市场,有两大因素会造成抢购潮的形成,一是低价遇到高品质商品,二是商品低于市场价可形成溢价。只要符合这两点需求,那么势必会引发抢购潮。

Costco和“双十一”都符合了这两点需求,而苹果则符合了第二点需求。

在苹果抢购潮中,从年的iPhone4到年的iPhone6期间最为凶猛,随后则是年的iPhone7,直到年iPhoneX抢购潮的落幕,持续了8年之久,而落幕的原因则在于商家利润不再丰厚,黄牛无利可赚。

Costco和苹果似乎都不太了解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有利则图无利则散。如今,其策略或许奏效,但所谓的极致性价比策略一旦在某件商品上失效,那么它将没有任何用户粘性可言。

就比如茅台飞天酒又一度成为黄牛们争抢的对象,而一旦该酒日后不再以低价供应,那么购买的人群也会随之散去,毕竟大多数消费者是图利益而至,如果他们没有带利益而归,那么将无任何忠诚度。

“收茅台飞天,拿到手的加元收。”一位黄牛在朋友圈里连发3遍该状态,好似在告诉一些消费者,这里有利。

该黄牛对《Wise财经》说,他光一上午就收了近30瓶酒,而下午还将有相同数量的酒被回收。“这个酒在市场卖现在是0多,元拿出来给他们元利润,等于成本是0元,我还能有0元的利润。”

茅台飞天酒一度成为疯狂抢购的对象之一。“只要拿了酒利润就到手”,已成为收酒黄牛们常说的一句顺口溜。

在与该黄牛攀谈时《Wise财经》得知,其曾是做苹果业务,由于近些年行情不好,便不再倒卖苹果手机,而是转为倒卖茅台酒。“只要是这个酒不管有多少都要。”上海Costco的开业使他忙得不可开交,而这样的场景已很少在苹果发售的当天看到了。

“你说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啊,都是为了挣钱,只是现在有的行业不那么好做了,世事变化啊。”徐海滨感叹地说。有时为了能够多拿几部手机而跟苹果店员套近乎,甚至跟运营商合作的朋友喝酒喝到半夜……

“无利不起早”是徐海滨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总是说,如果一个商人不为利益那还干什么呢?“我们也得生活。”

“不要把它(Costco)想得那么神,有利就去买,没利就放弃,还不如我在拼多多上薅羊毛省事儿呢。”同在上海的一位黄牛党阿久对《Wise财经》说道。

相较于别人不同,阿久是一位薅羊毛专业户,无论是拼多多、淘宝还是京东,哪里的羊毛都曾被他薅过。“去年前年羊毛比较多,今年不行了,好多平台好像风控都升级了,也能薅就是费时间。”

Costco成为了“新战场”。在开业当天,他联合几位圈内好友抢到了近10瓶茅台酒,收益近0元。“我们有自己的销货渠道,不像普通消费者要给酒贩子们,所以我们的利润要比他们高,几乎纯挣。”

价格不仅是黄牛们所关心的,它更是整个零售行业所关心的,因为它是绕不开的核心诉求之一,无论线上还是线下。

但现在,显而易见的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10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