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苹果为什么比百年奔驰更适合做中国

本文是驾仕派的原创文章,来自撰稿人JackieLXX。年,吉利汽车抢头条的次数太多了,尤其是对于李书福收购戴姆勒股权的解读更是层出不穷。然而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很多报道的解读往往只是简单的放在了吉利入股戴姆勒想从奔驰获得什么利益——无论是技术还是品牌声誉——还局限于一家中国民营车企的扩张来讨论,并没有思考到中国车企更长远的未来。如果我们稍微联系一下吉利之前的动作:去年5月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的股份,还获得了宝腾汽车子公司英国莲花汽车50%以上的股份;11月又收购了美国太力飞行汽车公司;12月底控股沃尔沃AB……再加上之前联手沃尔沃推出领克品牌、推出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曹操专车等等,吉利给外界的感觉是四处出击,给人的感觉是在下一盘大棋。但到底是什么棋呢?现在似乎开始有了雏形,吉利方面已经向众多合作伙伴发出邀请,包括科大讯飞、高德地图、汽车超人、中兴、京东智能,以及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准备建立“吉利汽车生态合作平台”。看起来,吉利之前的那些“四处出击”是为了生态平台做准备,更大胆一点猜测,吉利的战略方向将从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转向具有创新性质的互联网公司。一、吉利转型的榜样是谁?“年对汽车工业来说将会是革命性的一年。我们将会重新思考自己的商业模式,同时兼顾现在和未来。”时任福特CEO的马克菲尔茨在年1月CES上率先吹响了福特转型的号角。之后两年,向“移动出行服务”这块更广阔的天地奔去,成为宝马、大众、戴姆勒、丰田们的新口号。这种转型的提出,完全是基于车企对汽车使用需求、自动驾驶技术、新能源车型的发展判断,也是符合大多数人的逻辑判断。因此,吉利理论上转型的首选方向应该是和这些传统车企一致的。可是驾仕派认为,在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变革的时期,如果只是按照“逻辑惯性”来顺序发展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典型的例子是曾经的数字移动设备巨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他们对于手机设备的判断是,既然每一个人对于手机的需求只是通讯需求,手机的演进离不开键盘和听筒,至于屏幕只是辅助工具。然而,在iPhone推出十年以后,大屏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绝对主流,大屏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手机设备的功能。如果我们用手机市场的发展来类比汽车市场,那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汽车制造企业还只是停留在思考四个轮子的功能,那么这家企业很大可能被淘汰。摩托罗拉V3诺基亚N93我们的观点是,苹果公司或许应该是吉利汽车转型的榜样。吉利汽车应该从一个单一的汽车生产研发厂商转变为一个依托于汽车产品的互联网企业,汽车只是承载的是消费者服务的工具,而消费者的服务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地理位置移动”这个简单的属性,而要成为一个平台级汽车服务企业。为什么呢?因为苹果公司在历史上数次转型都证明了,消费者的需求是决定企业转型方向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企业所认为的商业逻辑。原因在于消费者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产品本身只是承载消费需求的介质。42年前史蒂夫乔布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罗韦恩在车库建立起了苹果公司,彼时的苹果仅仅是一家DIY式的作坊企业。但是因为抓住了个人对于高效数据处理的强需求,苹果打造了一个个人电脑的产销王国。appleii到了千禧年时代,苹果的主营业务早已经从个人电脑转向了音乐播放器iPod,真正让苹果建立其数字音乐霸主地位的是“iTunes”这个原本只是播放管理软件的小东西。按照传统音乐公司的想法,用户需要音乐,那么就买CD。可是苹果公司却发现,消费者的需求是音乐本身,那么就应该用最方便的形式让用户享受到。随着iPod+iTunes的兴起,传统唱片企业迅速垮掉,年iTunes音乐下载占全球数字音乐营收60%。第一代ipod早期itunes故事显然还没有结束,当所有人以为苹果会不断巩固数字音乐霸主地位的时候,苹果再一次转型了——iPhone替代了iPod成为苹果的核心产品,iTunes中App下载替代了音乐下载成为新的服务。这一切都源于苹果公司发现消费者对于通讯的需求的确是刚性需求,可是对互联网数据的需求却是新的增长点。所以说,我们自以为“苹果公司的成功是建立在优秀的硬件基础上”这一结论的正确,然而往往忽略其整体性:苹果公司在其优秀的硬件之中提供了真正的应用生态,你所有的需求都是通过iPhone触发、需求递交给iOSAPP,最终传递给互联网公司完成的。苹果今天成功源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生态系统”,iPhone只是一个介质,iOS嫁接了外部互联网公司去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这样看来,汽车这个产品就应该被看做一个具有平台级功能的介质,汽车公司的未来也应该是以汽车为服务的出发点,依托于汽车产品来实现和互联网公司的商业交流,而不仅仅是制造单一的移动工具。在这一理念下,汽车的形态是随着不同时代需求变化的无论是是传统动力,还是纯电动车,又或者是飞行汽车,它都是一个接触用户的介质,而内里的生态平台才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本质。二、给汽车“加上”互联网会是吉利的未来吗那么,互联网真的能够让中国汽车企业实现超车吗?很多人不相信,甚至直接嘲笑互联网造车的“幼稚”。在很多人眼里,超越现有的传统汽车竞争格局是不现实,仅仅只有二三十年乘用车制造历史的中国汽车行业怎么可能超越欧美的百年积累呢,即便是电动车,其本质也是车嘛。可是,互联网对于世界改造速度远远超过了想象,对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极其迅速。换句话说,幼稚的不是互联网造车的想法,而是搞错了顺序——应该是去造互联网的车。对于像吉利这样的中国车企而言,弯道超车的机会不仅仅是通过电动化这一种方式,更可以是结合当前中国兴起的创新型互联网大潮,让竞争脱离现有汽车单纯的移动属性,而转向互联网企业的属性。上述猜测并非空想,而是在中国市场已经得到大量印证,互联网加入传统市场给中国企业创造了更多新的机会,除了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大家耳熟能详,更多的领域还待挖掘。比如iTunes在中国市场从未得到兴起,因为以QQ音乐为代表的付费流媒体音乐在中国市场远远早于全球其它市场。现在,流媒体的兴起甚至也在改变着苹果公司这样的巨头,曾经兴旺的iTunes音乐下载已经不如流媒体音乐了。同样,中国大量的传统通讯企业也因为互联网的到来,转向成为互联网IT公司。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华为这样的网络设备商,从早期的交换机、路由器制造商经过智能手机时代的洗礼,开始变成了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手机、笔记本电脑、云计算、物联网等等。华为从单一的设备制造转型成为以互联网设备为基础的供应商,现在华为提供的不在只是设备,更重要的是数据服务体验。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我们曾经以为坚不可破的习惯、以及基于这种习惯所做出的期望,最终都会被另一种形式所颠覆掉。可是这其中消费者的需求本质并没有变化,甚至实现需求的介质也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实现需求的过程。同样我们做一个类比,我们使用汽车的本质是从A点到B点,我们现在的需求是更快、更迅速的到达B点完成某件事情。然而有可能我们在互联网汽车上,可以通过车内互联网平台去做完某件事情,然后到达B点收获结果就行。用一个脑洞大开的例子:下班后我们需要赶紧回家煮饭,按照现在的需求自然是让汽车开得更快,又或者地图规划一条毫无拥堵的路线尽快到家。可是在未来,吉利或许打造了一个平台级互联网汽车,一方面可以规划无拥堵的路线,另一方面你可以在你手机上选择好外卖需求,当车辆行驶过某个节点时就会自动触发下单。这样当你刚刚驶进小区大门,外卖小哥或许就站在旁边递给你东西了。那时候,你还需要一辆“开得很快”的车用于回家吗?当然,上面这些只是“畅想”并不够严密,可是这些需求是可以通过汽车上的生态平台去打通实现的。你在车上的每一个需求都可以用汽车上的功能去实现,你的手机上的信息可以和汽车上的信息无缝衔接,这样自然会有互联网企业去开发出真正符合出行需求的服务。对此,我们毫不怀疑全球范围内的车企里面,只有中国车企才能为中国消费者做到这一点,一是只有中国才有如此高效、快速、创新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无论是移动出行还是移动支付层面;二是只有中国车企才有这样的动机去升级汽车需求,无论为了实现弯道超车还是为了实现全球化。三、吉利转型互联网企业准备打什么牌讲到这里,我们相信诸位已经能够足够清晰的看到吉利汽车转型为一家创新型互联网企业的必然性。所以在让我们回头来看吉利汽车的之前做的那些举措,我们能够发现,吉利汽车的确在有意识地布局一些东西,虽然不够清楚,但已经有了方向和目标。未来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车企崛起不可能作为单一的汽车制造企业实现,毕竟欧美百年汽车工业所造就的壁垒牢不可破。打破这种壁垒的方式,只能是做到升维竞争,让中国车企从另一个角度去竞争,而这个新角度就是互联网。在去年,吉利汽车发布了“iNTEC”技术品牌,其核心就是把包括动力、安全、自动驾驶、车联系统等硬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面,这样好全面统一推进吉利产品的技术迭代和升级。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吉利的产品,从入门的远景到主流的全新帝豪GL,再到中高端的款博越,都开始全面搭载最新的智联系统。我们一直强调,只有将车联网产品的规模扩大,才能实现平台级应用的高效、低成本接入——互联网、智能、通讯、出行、保险、售后等行业的尖端企业显然不会放过如此大规模的市场。而吉利在东南亚市场收购宝腾品牌,则可以视为“中国汽车生态平台”出海的一个“样板间”。吉利通过向宝腾输入吉利自主研发的博越车型,可以逐步把生态平台延伸到东南亚市场。比如我们以后在马来西亚可以选择曹操租车,而这些车型都是博越改装,可以顺利接入国内使用的APP,进行车费支付或者地点选在等等。借着吉利汽车这个盛唐平台,大量目前还受限于中国市场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走出国门,让创新互联网寻找到更大容量的市场。更进一步来看,如果吉利能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成功实现其高效和庞大的汽车生态平台计划,沃尔沃、戴姆勒这样的高端品牌加入也是理所当然。尤其是戴姆勒,和最大股东方的合作会相应减少大量冗余的博弈过程,能够更快的实现奔驰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服务扩张,最终将中国的汽车互联网生态铺向全球也并非不可能。现在,中国市场已经足够大,足以支撑起来中国品牌手机的高速成长,也可以支撑起中国汽车品牌的高速增长。可是放眼十年、二十年后,我们中国车企总不能还是局限在中国市场,只有走出去才有更广阔的市场——华为,已经向我们充分证明了这一点。terrafugia_tf-x概念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3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