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从理念到行动,从一国倡议上升到全球性共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领域,国际、国内“一带一路”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中,其中铁路是备受 在铁路的另一端,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结束了中国云南普洱、西双版纳等地不通火车的历史,极大便利了沿线群众的出行。“早上在昆明吃碗米线,坐上中老铁路列车,中午就能在西双版纳品尝傣味了!”中老铁路旅客列车列车员依波逢的家乡在西双版纳。以前,她回家要坐一整天的汽车;现在,她从昆明乘火车回西双版纳只要3个多小时。
中老铁路上的老挝小伙
几位曾在中国上海学习铁路专业的老挝留学生表示,要把在中国学到的本领贡献给中老铁路的运营和发展,佟朗就是其中一员。
年佟朗从大学毕业后,在老中铁路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很多老挝人没有坐过火车,对于什么是铁轨、高铁速度是多少都不了解。”能够参与铁路的修建让他感到非常骄傲,“万象到磨丁段的铁轨铺就,就有我的一份功劳。”
目前,佟朗在中老铁路工务段负责铁轨的日常养护和维修。原来从万象到他的家乡琅勃拉邦开车需要10个小时,铁路通车后,两个小时就能到达。
除了中老铁路,中国还在很多国家修建了大量交通设施,包括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铁路等,《丝路汇客厅》栏目组曾前往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拍摄,记录了轻轨上中国小伙的故事......
埃塞轻轨上的中国小伙
▲蒲锐深圳地铁埃塞俄比亚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主管
同样作为留学生的蒲锐,从英国留学回来后便入职深圳地铁。早在年公司就有意派遣他来埃塞,可父母不放心,孝顺的蒲锐没有违背父母的意愿,他婉拒了公司的派遣。然而,出去闯一闯的想法始终深藏在蒲锐的心里,到了第二年,埃塞轻轨项目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公司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去负责轻轨运营,蒲锐再次和父母说了他的想法,这一次,父母没有再阻止。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轻轨
蒲锐满心期待来埃塞的生活,然而,初来异国他乡,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没有网络,没有游戏,和在国内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蒲锐和其他中国小伙伴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
▲蒲锐的同事冯土均带着非洲徒弟细致地检查各个工段
蒲锐和中国同事的主要任务就是“传帮带”,把深圳地铁的运营技术和管理知识传授给当地的员工。蒲锐他们没有保留,把自己的所学原原本本地传授给了徒弟们,即便项目到了收尾阶段,依然每天按照流程奔走在各个工段上,细致地检查,不断给非洲员工们指出需要注意与改进的地方。
▲“中埃友谊路”纪念牌
土生土长的埃塞人
▲泽耶迪中交一公局集团公司亚的斯公司人事经理
泽耶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一个人当爹又当妈把兄妹几个拉扯大,泽耶迪回忆说,那会儿全家人几乎没有吃饱饭的时候,兄妹几个瘦骨如柴,其中一个姐姐年纪小小就夭折了,这是泽耶迪心里最深的痛,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暗暗发誓,要努力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幸运的是,泽耶迪的父亲受过高等教育,哪怕家里再穷,他也会反复教导孩子,一定要好好念书。
▲泽耶迪回忆去中国留学的经历
九十年代初,泽耶迪所在的中学有去中国留学的名额,他埋头苦读,抓住了这个机会,拿到了天津南开大学交换生名额,泽耶迪至今还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晚,全家人激动得睡不着觉。那个年代,上大学是一件稀罕事,泽耶迪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
泽耶迪从中国留学回国后,开始疯狂找工作,虽然9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就业率还很低,但是他凭借出色的中英文能力,被中交集团录取,在同龄人看来,这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这份工作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过上了比父辈更好的生活。
▲泽耶迪是中交修路工地上出了名的“翻译官”
泽耶迪是中交一公局集团公司亚的斯公司的人事经理,偶尔也在中交修路工地上,帮双方同事做翻译,中英文切换自如,尤其中文,非常流利,会说地道的中国方言,是公司出了名的“翻译官”。
不论是“非洲屋脊”之称的埃塞俄比亚
还是素有“中南半岛屋脊”之称的老挝
在中国工匠眼中就没有修不成的路
铁路线虽是冰冷的
但对于这些奔走在线路上的人而言
充满了温暖人情
中国小伙和老挝小伙都在
努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丝路梦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