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留学如何培养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
众所周知,论文写作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但何谓“问题意识”以及如何培养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难有定论。我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讲授论文写作课的心得以及作为法学期刊编辑的经验,谈几点浅见。
置身于现代社会,可以说,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我们正视问题并善于发现问题时,问题意识便会萌动并生长;当我们就问题产生困惑、提出质疑并习惯性地寻求解决之道时,问题意识已逐渐形成。
衡量论文问题意识好坏的标准
判断一篇论文的问题意识如何,有三个关键性衡量标准: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研究对象要清晰,聚焦的问题要精准,提供的问题解决方案不能模棱两可或避重就轻。
二是要有具象的研究范围,即研究的时间跨度不宜过长,研究的空间跨度要适当限缩,叙事的语境要清晰界定,避免天马行空和漫无边际。
三是要有适度的本土立场,即立足于中国的制度实践,挖掘中国的殊异问题,探索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杜绝“国外经验的信手拈来+中国问题的浮光掠影”式的写作方法。
对于初学者,甚至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而言,论文写作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研究对象不清晰,对所研究问题缺乏精准把握,研究框架设计宏大泛化,且不自觉地将国外的问题当成了中国的问题。这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培养法学论文写作问题意识的技巧
法学论文问题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要以大量阅读和积累作为必备前提,也需要文献综述、法规梳理、制度比较、案例分析等基本功的要素加持。在这些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在下列四个方面入手培养法学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则有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
其次,读懂中国的转型秩序,在斑驳陆离的制度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强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当下,法学论文必须立足于中国问题,服务于中国的法治建设,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论文选题和设计内容框架时,要有清晰的“场域”意识,即明确是在哪个法律场景下来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也许会发现,中国的经济社会大转型为学界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研究资源,只要用心“阅读”中国的转型秩序,体悟和洞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制度变迁逻辑,就可能发现有价值的真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从法治与产权关系的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国金融发展之谜”,从科技法与专利法角度来研究“李约瑟之谜”,从项目制与国家治理、科研经费的预算法律控制、科研合同的法律规制等角度来研究“钱学森之问”等。
就我
再次,揣摩鲜活的案例,在对重大社会事件的反思中提出问题。
案例是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从鲜活的案例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是训练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
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案例极为丰富,大家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按图索骥,特别是要
最后,从边缘切入中心,在学科交叉地带通过科际整合(又称跨学科研究)锁定问题。
论文写作遭遇的一大困惑是“同质化研究”,即在确定选题时发现该选题已经有不少研究文献,很难再写出新意。笔者以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是“从边缘切入中心”,在多元交叉的学科边缘划定问题场域,再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建构起相应的知识谱系。
法律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纳德·哈里·科斯曾将中国改革成功的秘诀之一归纳为“边缘革命”,这一认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预示着学科交叉边缘隐藏着知识富矿。
以笔者的科研经历为例,我曾经尝试以“金融创新”和“公司治理”作为关键词,打通金融法与公司法之间的制度鸿沟,建构“公司融资法”学科体系,为此发表了十余篇论文,至今依然在这条交叉研究的艰辛之路上乐此不疲地笃定前行。事实上,除了公司法与金融法存在交叉地带外,组织法与合同法之间、企业法与劳动法之间、财政法与金融法之间、社会法与财税法之间、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之间等都存在交叉地带,隐含着大量带有挑战性的命题值得研究,比如股东协议的组织法调整、企业高管人员的劳动法保护、财政风险金融化的法律控制、社保费征缴体制的法律改革、标准必要专利的竞争法规制、数字货币的法律定性与会计计量等。需要强调的是,过去几十年,知识分类和社会建制的学科逐渐被打破,科际整合正在重塑着人类的知识系统。因此,假如我们掌握了科际整合的方法,那么将可以有效地锁定富有新意且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无疑是一条问题意识培养的捷径。
来源:语言生活研究
注:转载内容仅做学术分享,如果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
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