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抉择就像填志愿,俞敏洪给考生的4条建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www.bdfyy999.com/m/
“我一般建议高中生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大城市,而且我觉得离得越远越好”,前几天#俞敏洪建议读大学去大城市#引发全网讨论,还上了热搜。找了直播的完整视频来看,发现这只是俞敏洪给出的建议中的一条,他总共给出了6条建议,每一条都很认同。我已经毕业10年了,以过来人的角度来说,如果当年填报志愿前能看到这些建议或者说我的父母、老师能给一点类似的建议,我都能少走很多弯路。不过转念一想,高考只是人生重大关口中的一个,人生处处有考场,大学毕业后找工作、读研、创业、走入婚姻组建家庭等等,每一个都是全新的挑战,每一次都像是在经历“高考填志愿”,所以这几条建议对处在任何人生阶段的人都有用!选择上大学的地区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尽量离开自己家乡,二是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这条上了微博热搜的建议比较完整的意思是:选择大学要尽量离开自己的家乡,而且越远越好,除非最喜欢的大学就在自己家所在的城市,否则同类大学选择建议选离家更远的;大城市也并不一定是沿海地区或北上广深,俞敏洪举了几个例子,武汉、西安、兰州这样的城市也都可以。生命出走的疆域有多大,大学是很重要的一步。四年宽松自由的大学时光能获得怎样的气质熏陶和视野,跟选择什么样的城市有很大关系。我的老家在河北,平心而论我觉得河北省并没有足够好的大学,所以填志愿的时候完全没考虑自己家乡。当时在哈工大、山大、川大、厦大和西安交大里面选,我和班上另一个同学选了一样的,山大。如果搁在今天,我应该会选厦大或者西安交大。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山东大学的学习氛围是比较强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也是大学留给我的财富。但相对大城市或者发达经济圈内的城市而言,济南还是偏保守和闭塞的,思想和交流不够开放,视野就不够宽广。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我大学毕业通过校招去了广东一家企业工作,当年这家企业在我们学校招了十来个人,各个学院、专业的都有。工作三年后的一次旅行中我认识了一个女孩,中山大学在读本科,遇见她那年的暑假她参加了国际志愿者的活动,只身前往马来西亚和很多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参与了一个多月的志愿活动。这样的经历在东南沿海城市很常见,跟我同期进公司的一个同学工作两年后辞职去做了一年多的国际志愿者,她是英语专业,在当地教授中文。这种国际性的志愿活动锻炼的不止是语言交流的能力,还有跨国合作的能力等等,回国后她去了深圳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作,这段海外经历成了她转换事业赛道的助力。为什么要去大城市或者发达经济圈内的城市?因为机会多、理念新、思维活,这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去尝试、去开拓,这些宝贵的资源是城市给予你的隐形财富。其实不止是大学择校,选择在哪个城市工作、在哪个城市哪个区域买房等等,都是一种对周边资源的衡量,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决策力。志愿填报最重要的原则是和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相结合。相比于上热搜的城市选择问题,这一条其实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是关于大学专业的选择。印象里我们的班级并没有组织填志愿选专业方面的辅导,电话查完分数之后自己拿着招生手册选学校选专业。知道分数后只觉得松了一口气,填志愿也没有太用心,完全没思考过自己的志向、兴趣问题。我记得自己花了半天时间跑到网吧去查了几所学校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91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