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黎紫书这部小说是为家乡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何晶图/受访者提供年生于马来西亚的黎紫书,被称作马来华语文坛的“奇迹”。自年以短篇小说《把她写进小说里》获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出道后,她笔耕不辍,是该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年,黎紫书的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获第四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近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黎紫书的最新长篇小说《流俗地》,该作品曾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王德威、王安忆作序推荐。小说以马来西亚“锡都”怡保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以世俗小城中市井小民的平淡生活,呈现数十年历史深处的一众卑微生命。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说,《流俗地》娓娓述说一个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思索马来西亚社会华人的命运:“黎紫书为当代马华文学注入少见的温情,也为自己多年与黑暗周旋的创作之路,写下一则柳暗花明的寓言。”王安忆则表示,“小说与历史宏伟叙事有关,可到了‘流俗地’却降为人世间。我最感动他们三人手牵手走在路上,罗汉护观音似的,没有芥蒂,没有罅隙,混沌一团天籁,简直要飞上天去,却又落回地面,做了俗人,还是要依着岁月长大。”《流俗地》是黎紫书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距离上部长篇已经过去了十年。她说自己终于有勇气和能力来书写家乡,交出来的成品和最初构思几乎丝毫不差,感觉自己终于当得起“小说家”的称号。她说:“我心目中的《流俗地》是这样的:它不是大众化的类型小说,而是严肃的文学作品,但必须精彩、好看,能让人享受到阅读长篇小说该有的乐趣。”“不炫技”是为了成全更高的技巧羊城晚报:能否请你谈谈关于这部小说最初的想法?是什么让你在构思十年后,自觉已经到了可以动笔的状态?黎紫书:以自己的家乡为背景去创作,对长年写作的人而言,终究是不可避免的。这世上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家乡更能召唤我的记忆和情感?我很早就坚信,自己若一直写下去,总有一天会写这样一部小说。而如果要写,那么多年的记忆和细节,也唯有长篇足以装载。但长篇不是我的强项,十年前写过第一部之后,我明白自己需要更多时间去思考和探索。过去十多年我去过许多地方,中国、英国、德国、美国……这里住两年,那里住一阵,某种意义上有点像“流浪”。人在外面才会从不同角度回头看清楚自己的来处,不仅是家乡小城怡保,也有我的国家马来西亚,甚至我也看到了三千多万人口中的自己。每次回去,我都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对家乡的眷恋,感觉自己进一步认识了它,与这土地和这里的人更亲近了。这是这部小说的基调,如果你不爱这个地方、不
上一篇文章: 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马籍华人建设者周国凌中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061.html